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荟萃
刘卫昌的AB面:一面树木,一面树人
发布日期:2017-09-19 来源:永嘉智创科技 字号:[ ]

(中国残疾人网站记者刘一恒报道)一座通透的水泥房子,里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几百只雪白的獭兔就住在里头。这是刘卫昌的獭兔养殖基地之一。

大概从三年前开始,刘卫昌就着手实施自己的“獭兔扶植残疾人”计划:一户残疾人,刘卫昌给他们分发十只母獭兔、两只公獭兔。并让养殖专家对这些残疾人家庭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正常情况下,这些獭兔一年能繁育到六百多只,一年后残疾人回交獭兔时,只需多交回五只给刘卫昌即可,其余的约五百八十只兔子便是自己的收益。一年下来,一户农户能挣约两万元。目前已经有六七十户残疾人家庭领到了兔子。


A面:办学者刘卫昌

采访刘卫昌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定义他的职业,他是一位养殖大户,但是跟他的种植业比起来,养殖业只能算他事业比较小的一部分。而他在种植业上获得的成就和他在办学上获得的成就相比,似乎办学更胜一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就是刘卫昌事业的写照。

而这一切,应该从1966年说起。

1966年2月14日,刘卫昌出生于河北省肥乡县,家里有六个孩子 ,他是最小的一个。打小他就患上小儿麻痹症,这让他对农村残疾人生存、发展等现实问题感同身受。

高中毕业后,高考失利的刘卫昌复读了四年也没有考上大学。因为他从来没有学过外语,但是到高考的时候,突然又增加了外语科目。学外语,对于一个身处农村、各种信息来源都十分闭塞的孩子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刘卫昌回忆说:“我记得当时有一个电视台,每天早上五点会放外语讲课,我就每天早上起来跟着学。”但因为没有学外语的师资和大环境,刘卫昌的外语成绩提高依然很有限。也许是因为家境、也许是因为年纪,第五年,刘卫昌选择了成人自考,考上了一所成人学校,学习会计专业。

在整个念书、备考的过程中,刘卫昌一直帮助父亲种菜、卖菜。刘卫昌想起自己念成人学校的时候,出于年轻人脆弱的自尊心,不敢让同学知道自己卖菜的事情,于是每次卖菜后就把麻袋和杆秤偷偷放在学校附近的老乡家,然后才回学校。说起年轻时的往事,刘卫昌哈哈大笑,时过境迁,当年的辛酸寂寞早已化解。

1991年,刘卫昌大学毕业。希望能从事企业会计工作的刘卫昌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时候的他非常困惑,他渐渐感觉到因为农村薄弱的教育质量,很多像他一样的孩子早早的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他萌生了办学的念头。

很多宏伟的事情,都只有一个不起眼的开始。刘卫昌在1991年开始办学,最初只招收到了了七个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小学毕业,没有考上初中,于是只好在村里闲晃着。刘卫昌找到这些孩子的家长,对他们说:“我帮他们补习功课,让他们考上初中。一年的学费是八十块钱,但是考上了你们再给我钱,考不上我不收钱。”

年轻的刘卫昌就这么撂下了狠话。

那时候没有课桌,就用砖头垒成四个课桌脚,然后搭上预制板,成为最简易的课桌;没有黑板,就用三合板刷上墨汁,挂在墙上当黑板。缺少笔墨纸张,刘卫昌的母亲用卖鸡蛋的钱补贴他,他多年吸烟的父亲也戒了烟,节约开支来支持他办学。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草台班子,拿今天的眼光来看,跟“办学”根本没什么关系,但是刘卫昌以及他的家人都全心全意地做着这件事,不遗余力。

大概是因为“考上再收钱”这个条件的诱惑,陆续又有家长送来了孩子补课,一年下来,这个只有刘卫昌一个老师的简陋补习班,参加学习的13个孩子全部考上初中,其中还有两个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这对于一个偏远小村庄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惊天大新闻。刘卫昌的学校,就这么一炮打响了名声。他给自己的学校取名为“曙光”。

第二年,刘卫昌的学校有了53个学生;

第三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70人;

第四年,300多人;

第五年.500多人……

1996年,刘卫昌通过借钱、贷款扩大了学校规模,整个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到800多人。同年,他还创办了全县第一所聋哑学校,免费培养残疾学生180余名。

1997年,刘卫昌迎来他人生的大转折。在1996年前后,是农村普通六年教育的验收期,那时候国家对民办教育没有立法,只有一个大的政策方向,但是并没有实施细则。刘卫昌的曙光学校因为吸引了当地优秀的生源,而引起了周围一些学校的不满,那些学校通过某些手段,让刘卫昌的学生在毕业时得不到学籍。这下刘卫昌着急了,没有学籍,就意味着学校的孩子都不能升学。他跑去找市教委、省教委……在四处找人四处打听的过程中,残联了解到了他这些年的事迹,并把他推选为第二届全国自强模范。

1997年5月,刘卫昌来到了首都北京,以全国自强模范的身份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回到家乡后,学校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同年,在见到自己的儿子衣锦还乡后,为刘卫昌的办学梦添砖加瓦的的父母相继去世。

如今,曙光学校有学生2500多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现在的校舍是05年投入使用的新房子,共有56个班。

 

B面:种树者刘卫昌

2003年,刘卫昌开始种苗木。

刘卫昌回忆道:“以前有一个朋友,我们俩一起种菜,后来这个朋友从种菜转到养花,我从种菜转到办学。在苗木价格低谷的时候,国槐非常便宜,而且还没人要。这个朋友对我说,人应该‘旱年买船,弯道超车’在行业最低谷的时候,其实是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机会。而且国槐树的种植范围很广,往北能种到内蒙,往南能种到长江流域,适应能力很强。当时国槐树苗在河南当地是两块钱一株,运到肥乡也才五块钱一株,我和朋友一共凑了不到十万块把这事儿给做了起来。过了几年,由于城市建设对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国槐树涨到了25块钱的时候,我和朋友出手卖掉了。后来从09年起,我就开始收购周边的国槐树,一边收购小国槐,一边卖那些成品国槐,资金就循环起来了。”

2005年,刘卫昌创办了七彩园艺有限公司,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了近万亩土地展开树木种植。他采用股份制,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技术劳力入股等多种创新型经营模式进行发展。

如今,刘卫昌的种植基地有两千多名员工,都是当地农民,其中有四百多名是残疾人,这些残疾人大部分是肢体残疾和聋哑。

2007年年底,刘卫昌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杰出青年农民”称号,是建国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残疾人。也就是那时候起,刘卫昌更加觉得自己应该为残疾人多做事,他的责任感越来越强烈。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刘卫昌开始用养殖獭兔的方式来帮扶残疾人。

刘卫昌还有一个计划,就是用种树的方式让更多的残疾人致富,过上有尊严生活。他说:“目前国槐幼苗有一百万株左右,今年秋后,我希望把这些苗木分散出去,五块钱一株卖给残疾人家庭,但与其说是‘卖’,不如说是‘赊’。我把苗木给你,你帮我种两年,两年之后,我承诺以五十元一株的价格收购,咱们签协议,在收购的时候才扣除赊购的钱。比方说,我给你一千株国槐苗,也就是5000元钱,但是我不收钱,在两年之后,我以50元一株的价格把树收回来的时候,再扣除5000元,也就是我应该给你45000元。然后我收购了这些树之后,就将其嫁接为龙爪槐,金叶槐、金枝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树再出售。”这是刘卫昌的近期目标,而他的远期目标是把肥乡县打造成“中国国槐之乡”。

 

说起未来的理想,刘卫昌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把肥乡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都吸纳进来,一个是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个也是减轻社会负担。

而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刘卫昌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都要拿出几万块钱买好米面油去看他们。他希望未来那些有劳动能力、有收入的残疾人可以一起去帮扶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的残疾人。

“社会帮助残疾人,残疾人更要帮助残疾人。”刘卫昌说。